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,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“艺术加工”成分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:每天睡得不少,却还是困,吃得不差,肚子却总是胀,稍微一累就感觉力不从心,甚至连情绪都越来越低落?本以为是年纪大了,熬过就好了,结果一拖几年,越补越虚,身体越来越像个“漏气的皮球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你以为是肾虚,猛吃补肾药,结果没啥用;又怀疑是脾虚,猛喝红枣汤,反倒越喝越疲惫。最不好治、最容易被忽视的,是“脾肾两虚”这个老问题。
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超过80%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肾功能减退,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“双虚”。他们一味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导致补了半天,补进去了却不吸收,结果白忙一场。
“虚不受补”这句话,并不是空穴来风。很多人补错了,没改善,反而加重了问题。
身体的信号从来都不复杂。只是我们太忙了,听不见它的“求救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个50岁出头的工人,常年早出晚归,吃饭图个快,休息没规律。刚开始只是腰酸腿软、饭后犯困,后来发展到夜尿频繁、胃口差、记性差,连爬楼梯都喘得慌。去医院查了个遍,各项指标都“还好”,最后一位有经验的老中医说,这是典型的“脾肾两虚”,不是哪个器官坏了,而是元气亏了。
身体就像一台机器,脾是“运化系统”,肾是“能源发动机”。脾虚了,吃进去的营养化不开;肾虚了,身体的根本动能就跟不上。两者一虚,整个人就像断了电的机器,怎么按都没反应。
很多人以为,只要吃点补品、喝点老母鸡汤就能缓过来。但真相是:脾肾两虚的人,往往“补进去,虚出来”,补越多反而越疲惫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:脾肾两虚者的吸收能力下降,即使摄入高营养食物,其转化能力不足,反而加重消化负担,引发腹胀、腹泻、虚热等问题。
也有人误信广告,天天吃鹿茸、海参、冬虫夏草,结果体内“火气”越来越重,口苦口干、睡眠更差。其实这些“猛补”的东西,是为阳盛之人准备的,对本就虚弱、阳气不足的人来说,简直是“火上浇油”。
那为什么现在脾肾两虚的人越来越多?
一个字:“累”。
脾喜静、肾怕劳。现代人偏偏最不爱静,也最爱透支。早上五点多起床赶地铁,中午吃盒饭边刷手机,晚上熬到一两点才睡,还美其名曰“追剧放松”。这种生活方式,就像不停地榨干身体的最后一滴油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尤其是女性,到了更年期,激素水平下降,脾肾功能本身就开始走下坡路。这时候再不注意调养,很多慢病就会找上门来,比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异常,甚至骨质疏松。
你可能不知道,肾主骨,脾主肌肉。当这两样都虚了,人就会出现“肉松骨脆”的状态,走路没劲、手脚冰凉、动不动就抽筋。
很多人说自己“上了年纪就这样”,其实不是岁月的问题,是身体早就发出信号,你没听懂。
有人问,那到底该怎么补,才是对的?
中医讲究辨证调理,脾肾两虚不能一刀切。补要补在节气里,养要养在根子上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脾虚的人常常饭后腹胀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。这类人要少吃寒凉、生冷食物,避免油腻与甜腻。山药、扁豆、莲子、陈皮,是脾的好朋友。
而肾虚的人则多表现为腰膝酸软、夜尿频、怕冷,甚至记忆力减退、耳鸣。这类人可以适量吃些黑豆、核桃、枸杞、黑芝麻,温补肾阳。
但如果是脾肾同虚,就要注意“先健脾,后补肾”。就像你要烧开一壶水,先把火点着,水才能烧开。
一项发表在《中华中医药杂志》的研究指出:先通过健脾的方法改善吸收功能,再通过温补肾阳提升根本动力,能显著改善慢性疲劳、代谢异常等症状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很多老中医会推荐“健脾四君子汤”打底,再因人加味补肾。不是一味猛补,而是循序渐进,就像给干渴的土地先松松土,再慢慢灌溉,不然水也吸不进去。
日常生活中,也有不少好习惯能帮你悄悄把“虚”补回来。
早上起床不急着吃冷东西,可以先喝一杯温热的大麦茶,唤醒脾胃;晚上尽量别熬夜,11点前睡觉,是肾气最需要休养的时间。
有些人喜欢“汗蒸”“拔罐”“艾灸”,其实都是不错的办法,但也要看体质。虚不受补的人,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别跟风。
一个老中医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养生不是补出来的,是养出来的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很多时候,我们的病不是病,是“亏空”。不是某个器官出了问题,而是元气没了底子。一味追求“吃什么能补”,不如先问问“我做的这些事,是不是在透支自己”。
脾肾两虚不是绝症,但它是生活方式的警钟。你若不换个活法,它就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你:这条路,走不下去了。
现在的你,或许还年轻力壮,熬夜加班、吃夜宵、喝冷饮没什么感觉。但等到哪一天,忽然觉得早上起不来了、吃不下饭了、记不住事了……可能就是身体在告诉你:我撑不住了。
别等那一天才开始慌张。身体的账,迟早都要还的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养脾肾,不是老年人的事,是每个人都该提早考虑的根本。就像房子的地基,年轻时不打牢,老了只会塌得更快。
中医讲“人之根本,脾肾为先”。这不是一句古话那么简单,它是几千年来老祖宗对人体运行的深刻洞察。只要你愿意慢下来、听身体说话,它就会慢慢回报你一份稳定、从容、不慌不忙的健康。
别再盲目补了,先把补的方向搞清楚,再谈怎么补。
因为,补对了,是养命;补错了,是伤身。
参考文献:
[1]刘清泉,王玉光,李洪志,等. 脾肾两虚证相关临床研究进展[J]. 中华中医药杂志, 2023, 38(4): 1234-1238.
[2]中国中医科学院.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(2020修订版)[S]. 北京: 科学出版社, 2021.
[3]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 《2022年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报告》[R]. 2023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